为更好地汇聚高水平研究力量,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式研究平台作用,根据基金“鼓励前沿探索、孵化新兴方向、提升核心能力”的基本定位,聚焦重点实验室技术领域发展的新趋势、新领域、新难题,突出军事需求牵引和应用导向,直升机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发布2025年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指南,资助开展直升机领域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探索性的项目研究。欢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的研究力量踊跃申报。具体指南申报事项通知如下:
一、课题申报对象
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
二、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
1.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及控制;
2.直升机传动与系统动力学;
3.新型旋翼飞行器总体技术。
三、2025年资助范围
1.直升机空气动力学与流动控制
面向新一代军用直升机发展的高速、高承载、低振动、低噪声发展需求,聚焦旋翼空气动力学(含气动声学领域)新理论、新模型、新方法;探索旋翼三维、非定常复杂流动(声辐射)现象机理以及特性;针对直升机复杂的应用场景及环境,开展多场、多相、跨域/跨介质条件下的高精度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新场景(环境)下的旋翼气动新特征;同时,探索不同形式的主/被动气动和噪声控制新原理及应用技术,提高直升机气动性能、抑制噪声。该方向资助的开放课题研究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子方向:
1)旋翼非定常气动特性分析新理论、新模型;
2)特殊使用环境下旋翼飞行器复杂流动分析技术;
3)跨域/跨介质旋翼飞行器多相流场模拟技术;
4)旋翼飞行器气动噪声分析及降噪新技术;
5)高速构型旋翼飞行器气动干扰机理及主动流动控制技术;
6)耦合气弹效应的高性能/低噪声旋翼优化设计。
2. 直升机结构动力学与振动控制
旋翼及旋翼/机体耦合动力学特性是直升机性能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直升机的载荷、振动及噪声等特性,进而影响直升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旋翼处于复杂气动环境,桨叶的结构、气动、惯性和操纵间存在复杂的相互耦合,给旋翼气弹动力学建模、载荷预测及振动控制等带来严峻挑战,使得直升机的振动、噪声以及疲劳等问题特别突出。该方向的研究可推动常规、共轴刚性以及倾转等多种新构型旋翼飞行器动力学建模、分析、测试及控制技术等方面发展。该方向资助的开放课题研究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子方向:
1)旋翼飞行器振动与舱内噪声主/被动控制技术;
2)智能旋翼设计及动力学分析技术;
3)直升机旋翼/机体/起落装置耦合动力学;
4)关重部件结构轻量化设计与动力学分析技术;
5)直升机结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3. 直升机飞行动力学
直升机飞行动力学是直升机总体设计、飞行控制系统设计和飞行试验等技术的基础支撑学科,同时,对保障直升机的飞行安全和提高直升机的复杂任务完成水平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当前,直升机的任务要求和使用环境越来越复杂,各类新构型、新原理直升机层出不穷。开展高速、跨域/跨介质、模块化组合等新型旋翼飞行器飞行动力学建模与飞行特性研究,解决高海况舰面起降、外吊挂/拖曳飞行、贴地机动飞行、复杂城区起降、大规模集群编队飞行等复杂任务和使用环境中的飞行力学问题,是直升机飞行动力学方向在较长时间内的主要任务。该方向资助的开放课题研究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子方向:
1)新构型旋翼飞行器飞行动力学建模与验证;
2)直升机舰面起降包线精准预测与拓展技术;
3)多旋翼变模式飞行器飞行品质要求与评估方法;
4)复杂环境/任务下的先进飞行试验技术;
5)面向高敏捷、高机动的飞/发综合控制策略与设计方法。
4. 直升机飞行控制与健康管理
面向智能化直升机装备重大需求,紧密围绕直升机飞行控制亟需解决的智能化、一体化、自主化等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开展直升机、新构型旋翼飞行器、垂直起降无人系统等导航、制导、控制、诊断、决策的新机理、新理论和新方法研究,以实现理想、精准、智慧、安全、高效飞行为目标,推动直升机飞行控制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应用,为直升机的广泛应用和飞行安全奠定重要基础。该方向资助的开放课题研究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子方向:
1)直升机飞行控制与管理关键系统设计、模拟与验证技术;
2)新构型旋翼飞行器特殊飞行控制问题的新方法与新理论;
3)直升机先进智能飞行控制系统应用技术;
4)直升机智能故障诊断方法及应用技术;
5)特情状态的直升机飞行控制技术与飞行安全;
6)基于群体仿生智能的直升机集群飞行控制技术与应用。
针对高速重载、新构型旋翼飞行器,聚焦传动系统的新构型、动力学及振动控制新理论、新模型、新方法;探索传动系统耦合振动、振动能量传递途径、非线性振动抑制机理;针对直升机复杂的应用场景及环境,开展多场、多尺度条件下的高精度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使役工况下的振动发生新特征及控制策略;探索不同形式的主/被动控制新原理及应用技术,提高直升机传动系统的动态性能。该方向资助的开放课题研究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子方向:
1)高速直升机传动系统的动力学行为研究;
2)传动系统振动能量传递途径及振动控制方法;
3)高速齿轮传动的主/被动振动控制方法研究;
4)航空齿轮传动的精确建模技术研究;
5)发动机-传动系统耦合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6. 新型传动部件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面向未来高速、重载、轻量化新型旋翼飞行器,针对新概念、新型传动系统,探索基于磁悬浮的零部件综合应用技术、大功率密度电传技术等的设计理论与方法;针对复杂应用场景及环境,开展多场、多尺度条件下的新型润滑材料性能研究,以及高效密封技术和高精度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探索不同形式的新型传动部件设计理论与方法,为提高直升机传动系统的动态性能、支撑未来直升机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支撑。该方向资助的开放课题研究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子方向:
1)大功率密度电传综合设计技术;
2)基于磁悬浮的零部件设计理论与方法;
3)智能轴承的关键技术研究;
4)大姿态倾转旋翼机匣高效润滑设计;
5)直升机传动系统端面密封优化设计。
7. 新构型旋翼飞行器总体设计
新构型旋翼飞行器在国防建设、低空经济发展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相比常规直升机,新构型旋翼飞行器在能源动力系统、升力/推进系统以及飞行操纵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新构型旋翼飞行器总体设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气动特性、能源管理、飞行性能、使用效能等维度,构建满足复杂使用环境、新型能源动力形式、飞发一体化、多升力/推进系统的飞行器总体设计与方案评估体系,推进新构型旋翼飞行器在更广泛领域的发展与应用。该方向资助的开放课题研究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子方向:
1)电动/混合动力旋翼飞行器总体设计;
2)分布式动力旋翼飞行器总体设计与能量管理技术;
3)新构型高速旋翼飞行器概念方案设计与评估技术;
4)跨介质旋翼飞行器构型与总体设计;
5)旋翼飞行器隐身设计技术;
6)新构型旋翼飞行器快速原型设计。
四、申报方式和申报要求
1、申请人按照指南所定方向及模板要求撰写建议书(模版见附件1)、基本信息表(模版见附件2)及模版见附件3),并将建议书电子版、基本信息表电子版以及申报意见表扫描件(签字盖章版)于2025年3月16日中午12:00前发送至联系人邮箱,纸质版签字盖章后于2025年3月18日中午12:00点前递交至重点实验室办公室。
2、每位申请人仅限申报一项基金项目(含在研)。
3、实验室在收到基金项目建议书后,将于2025年3月17日组织专家评审,择优资助。项目立项后由重点实验室与项目申请单位签署合同。
4、资助强度:每项30万元。
5、研究周期:2025年4月- 2027年3月。
6、成果形式:SCI/EI期刊论文发表或录用至少2篇,标注“直升机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基金第一资助排序,资助号XXX”(资助号为合同编号);国家发明专利受理或授权至少1项,其他项目成果包含但不限于软件、原理样机、原理样件、仿真系统、项目总结报告等。
7、项目密级由项目申请人确定,并由其单位出具定密证明。
8、项目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采用专家评审制度,中期检查或结题验收未通过者,5年内不得申请新的项目。
9、外单位申请项目原则上须有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参与,成果联合标注。
五、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御道街29号331信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邮编:210016
联系人:李老师
联系电话:18640349807
办公地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明故宫校区A5号楼212室
联系人邮箱:lixiaohang@nuaa.edu.cn
直升机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5年3月13日
附件1:直升机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基金项目申报建议书(模板).docx
附件2:直升机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基金项目基本信息表(模板).docx
附件3:直升机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基金项目申报意见表.docx